“以前处理土地纠纷要跑司法所、村委会、信访办,现在手机拍个照就能解决问题。”低保户赵某的经历印证着服务升级的实效。这位大孤家镇村民因耕地纠纷败诉导致低保卡冻结,正是通过扫码求助,县综治中心联动法院执行局当日解冻账户,化解了可能激化的矛盾。
今年2月,清原满族自治县综治中心推出的“码上服务”系统掀起基层治理革命。这个覆盖全县的创新平台,通过手机扫码将群众诉求直通社会治理中枢,彻底改变了过去“跑断腿、问无门”的办事困境。
系统运行首月即接收诉求近百件,涵盖社区环境、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。中心主任牟兴龙介绍:“每件诉求自动生成电子工单,通过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平台精准派发,督办系统实时显示处理进度。”该平台已录入40余万条基础数据,包含27万人口信息、7万建筑物地址信息、14万房屋数据,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。网格化治理激活末梢神经:
1151个微单元释放大能量
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城,858栋居民楼被科学划分为50个专属网格,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。这支120万元专项经费打造的队伍,身兼代办员、调解员、信息员等多元角色,形成“社区网格长-专职网格员-双楼长-单元长”四级服务体系。
“每天巡查时发现井盖破损,用手机‘随手拍’上传县社会治理平台,市政部门两小时就来处理了。”清原镇网格员小王展示工作APP,内含特殊人群管理、安全隐患上报等模块。2022年系统运行以来累计处置网格事件4.5万余件,2024年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4%,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9%。
在防汛、防火、电信诈骗防范等应急场景中,网格化体系更显威力。28名县级领导包联社区、180名乡镇干部下沉网格的联防机制为群众筑牢安全堤坝。居民张大爷感慨:“单元长每天在微信群通知事项,包保干部定期走访,感觉安全网越织越密。”
走进清原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,“常驻+轮驻”的工作模式令人瞩目。公安、法院、司法等10余个部门在此联合办公,引入“三官一律”专业力量,2025年县综治中心累计受理369起纠纷,构建起“访调对接”“公调联动”的多元化解机制。
在村级层面,188个“评理说事点”成为矛盾化解前哨。村民李大姐说:“土地流转纠纷在说事点聊开了,司法所、村委会现场办公,省去了打官司的麻烦。”这种源头预防机制,配合“四所一庭”联动,2024年成功防范5起极端事件。
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网格治理,形成“镇党委+社区党委+网格党支部+楼院党小组+党员中心户”的五级架构。清原镇50个专职网格员中有32名党员,9个社区858栋楼实行党员中心户包联制度。在大孤家镇松树嘴村土地纠纷化解中,正是网格党支部及时上报预警信息,才避免矛盾升级。
从赵某的低保卡解冻到井盖及时更换,从防汛应急到土地确权,清原县用科技赋能传统治理,以网格激活基层细胞,让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数字土壤中焕发新生。当40万条数据汇聚成民生图谱,当1151个网格编织成平安网络,这座辽东县城正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。